新闻网首页 |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20万公里,擘画“铁路强国”

2020-08-19 12:53:38 来源: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13日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务安全优质、保障坚强有力、实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

“铁路强国”意味着什么?人们的出行会有什么变化?中国如何继续引领铁路发展?铁路相关专家接受记者采访,解读“轨道中国”。

建成现代化铁路网

纲要提出,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智能高铁率先建成,智慧铁路加快实现。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全面形成。

“我们将以‘3张网+现代枢纽体系’为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的铁路设施网络。”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丁亮说。

他表示,我国将从四方面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网,包括构建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形成覆盖广泛的普速铁路网、发展快捷融合的城际市域(郊)铁路网和构筑一体衔接的现代综合枢纽。

“像高铁网,我们将实现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形成相邻区域3小时高铁圈。普速铁路网方面,我们将建设川藏等进出藏、疆铁路,优化完善普铁主干线通道,建设以普铁干线为骨架、区域性普铁衔接集散的普铁网,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资源富集区、货物主要集散地、主要港口及口岸,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丁亮说。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4.14万公里,规模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里程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未来,人们的出行将更为便捷。国铁集团客运部客运营销处主管强丽霞表示,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全国1、2、3小时通达的高铁出行圈,包括主要城市市域(郊)1小时通达;城市群内主要城市间2小时通达和相邻城市群及省会城市间3小时通达。

提升铁路“智慧水平”

中国高铁运营十余年来,动车组技术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下一步, 中国高铁还将发展哪些“硬核技术”?

纲要提出,今后我国将加强可实现工程化、产业化的前沿技术研究,自主创新建立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铁路技术标准、更快捷货运列车、更先进重载铁路等成套关键技术体系。

关于未来的中国高铁,国铁集团机辆部副主任吴国栋表示,国铁集团正统筹规划利用既有高铁线路开展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研制工作,基本目标是安全稳定、节能环保、平稳舒适、经济可靠,总体技术水平世界领先,能够推动和引领世界高速列车技术进步。

“展望铁路动车组技术发展趋势,更高运行速度、更加节能环保、更舒适的乘坐体验、更智能的设备设施、更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是各国铁路运营商和制造商的共同目标。”吴国栋说。

纲要提出,以新型基础设施赋能智慧发展。吴国栋表示,今后将加大5G通信网络、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丰富应用场景,延伸产业链条。

列车控制系统是高铁运行的大脑和神经。国铁集团工电部通信信号处主管莫志松表示,国铁集团正在依托青藏铁路组织研发新型列控系统。

“新型智能列控系统将利用北斗卫星导航技术、5G通信技术等构成空天地一体化的列控系统。与传统列控技术相比,实现轨旁电子设备从多到少、从有到无的转变,是列控技术领域里程碑式的技术创新。”莫志松说。

加强客货运服务体验

纲要提出,要创新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供给。其中,提升运营服务是未来中国铁路发展的方向。

强丽霞表示,今后铁路部门将根据不同群体出行需求,提供多种类型车票产品,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全面协同,旅客体验感知全面提升,铁路出行更加顺畅便利。

她表示,在客运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铁路部门将发展服务智慧工程,建设12306智慧服务信息系统,打造一站式全程畅行服务生态链,实现出行即服务。

“我们将进一步推行电子客票、刷脸进出站、无感支付、无感安检、验检合一和智能引导等便捷畅通服务,优化候乘及中转流程,完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强丽霞说。

与此同时,铁路部门还将进一步拓展服务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深化铁路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旅游专列等定制产品,发展“高铁+航空”“高铁+共享汽车”等联程联运服务;增设高铁无轨站, 培育城际、市域( 郊) 新型市场。

货运服务方面,铁路部门将着力发展快捷货运和高铁快运,强化铁路运输和两端配送有机衔接,完善枢纽快运集散服务功能。推动铁路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推动铁路货运向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型。(记者樊曦)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中国衡阳新闻网站所有;
2、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对本网相关新闻稿件及信息进行变更篡改、复制转载、建立镜像等行为,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否则,本网均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转载稿件未注明“来源:中国衡阳新闻网”的所有稿件,均为转载稿件,如涉及版权、名誉权等问题,敬请立即通知我们,并提供有效的书面证明,我们将在认真核实后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
4、本网转载的相关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已经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5、本网虚假新闻监督热线:0734-8888057,欢迎广大网友监督举报。也可以点不良信息举报进行网上举报。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陈西岳律师 13607343715
最新推荐
图片新闻
热点文章